文:趙陽
對於子女的教育,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相同的方式和風格;即便是在同一個家庭,父與母、夫妻與長輩,也可能對子女的教育秉持不同的觀念,並由此衍生出各種家庭矛盾。然而,我們又不能不承認:如果說結婚、生子是大多數人的人生必然,那麼圍繞「如何養育孩子」這個「矛盾」、展開人生「下半場」,亦是每個人生活的必然。
發表於《收穫》雜誌的中篇小說《內流河》,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婦在養育一個先天失語的女兒過程中,理念的衝突和轉化,精準地折射出在「人生的必然」中間,人性所承受的生活考驗,而最終「真正的愛」放亮了人性的底片,激勵小人物走出生活的困境和煩惱。
中年男人胡細楠是小城文化館的一名小職員,妻子蔣文靜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。他們的女兒胡小小天生是個啞巴。生性好強的蔣文靜專注於把女兒培養成鋼琴家,她一方面堅決打消胡細楠再要一個孩子的想法,一方面不惜動用一切社會關係,力圖讓女兒在鋼琴匯演和考級中大放異彩。胡細楠像陀螺一樣被妻子指揮得團團轉。但事與願違,胡小小的天資更適合畫畫,一系列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結果,給蔣文靜的孤注一擲打了一個大大的叉。這個因為孩子的殘疾而格外敏感、富有母愛的犧牲精神和控制慾的女人,在故事的結尾決定再要一個孩子,而此時的胡細楠卻改變了最初的打算,用更溫暖和厚實的父愛牽手家庭一同「趟過生活的大河」。
毫無疑問,《內流河》探討的是有關中年危機的問題。
中年本應該是人生最沉穩通達的階段,然而當我們透過男主人公遭受和經歷的疲塌與灰暗,既喚起了內心對他的深刻同情與理解,也很自然地聯想到我們真實可感的油膩中年生活。不是麼?在我們的城市,太多的中年人如小說中的夫婦一樣,苦心經營家庭,在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期盼中,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。每一個「小人物」在日子中的無奈和嘆息,都能夠在《內流河》這篇小說中找到影子:一邊是生活中太多的枯燥沉悶單調乏味,一邊是人在江湖的各種身不由己與被束縛感;一邊是人際交往的油滑世故,對待兩性關係的隨意潦草,一邊是揮之不去的精神空虛與內心淤積,跟親朋友愛無法真正親近、溝通。
作者顯然是一個敏於洞察生活的高手,他把「人生的必然」中的典型矛盾,放在一個既典型又頗具故事性(比如女兒是殘疾)的環境下表現,既入木三分,又讓人感同身受。
小說的題目叫「內流河」,是對男主人公生活狀態的隱喻。小說以男主人公的限知視角和外化寫作,呈現出胡細楠在婚姻、家庭、工作、人際交往、兩性關係上各種難以言說的曖昧、暗傷與困局,揭示了當下中年男人最真實複雜的精神生活狀態,就像一條靜靜流淌的「內流河」,不管它是否留下痕跡、泛起漣漪,都看不到來處,也找不到出口,只能默然消化,無端消失。然而,小說的敘事並沒有停留於此,而是在末尾處,揭示出「生活就是一條河」的深刻主題。這個主題裏面,融入了一部文藝作品應有的社會關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。
當今這個物質日漸豐腴、價值觀念日漸多元的年代,我們如何去同步豐富「精神」,讓生活在瑣碎與日常中沉澱出「愛」的分量,這是每一個在生活的罅隙裏舉步維艱又無可奈何的人們需要反思的。為了生活,為了家庭,為了孩子,我們不斷妥協,以至於陷入周而復始的「劫爭」,無法抗爭,亦無法逃離。所以,當我讀到胡細楠對生活的忍受,蔣文靜對女兒幾乎畸形的寵溺,胡小小對母親的順從,都擊中了我心裏那根脆弱的神經。好在,《內流河》除了帶給我們一個厚實的故事,更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,讓同樣可能陷入「劫爭」的我們,能靜下心來審視自己,有勇氣趟過生活的大河,穿越生活的暗夜,找到洗滌心靈的清泉。
July 20, 2020 at 01:12AM
https://ift.tt/32B8w0w
書評:生活就像趟大河-讀中篇小說《內流河》 - 香港文匯報 - 香港文匯報
https://ift.tt/3hHdKwJ
Bagikan Berita Ini
0 Response to "書評:生活就像趟大河-讀中篇小說《內流河》 - 香港文匯報 - 香港文匯報"
Post a Comment